http://biz.163.com/05/0722/10/1P8QRBCS00020QGP.html
汉语的力量
http://biz.163.com 2005-07-22 10:37:5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由教育部、外交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于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次世界汉语大会主题为“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是中国首次召开的以汉语为主题的国际盛会。
中国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和迅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使许多英文传媒把今年称为“全球化年”。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可谓正逢其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在亚洲,英语一直被称为“机会语言”,只要掌握了流利的英语,求职升迁的机会显然比不懂英语的人多。现在汉语也在成为“机会语言”,因为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市场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汉语也成为越来越多洋人们求职升迁的资本。很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都为员工举办专门的汉语讲座,致使汉语学校“人满为患”。
学汉语最热的,可能是韩国,有近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在中学,选修汉语的学生约有13万人,汉语考试已经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此外,韩国民间有100多个汉语补习班,每年培训学生约20余万人。除了定期的学习,还有更多的人因为公务、商务、旅游或个人兴趣不定期地学习汉语。在美国,汉语已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除了我们13亿的同胞外,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更确切地说,汉语热是“普通话热”,许多过去将英语和广东话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香港商人看到祖国内地源源不断的商机,也在利用周末乐此不疲地学习普通话。
汉语正在塑造着英语。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和发音,甚至表达方式,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英语的表达。我们不止一次在《金融时报》的社论中读到strikeironwhenitishot(趁热打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苦苦思索着中国崛起对于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要想抓住中国现在的机会,展望中国的未来,就不得不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这样说,凡是对中国的崛起不会无动于衷的人,都怀着各种各样感情和动机研究汉语,研究这一语言所承传的博大精深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所规定的中国的未来。连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主笔也规规矩矩地起了个中文名白邦瑞,从中国历史中找到灵感,把当今中国比作“越王勾践”,把美国比作“吴王夫差”。
过去,汉语仅仅是世界上讲的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并不是强势语言。如今,汉语正在抗衡着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之一。与此同时,商业改变世界,商业改变中国,全球性的商业活动中通用的英语,也改变着我们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汉语。英语及其所代表的思维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也进而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全球化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差异如此巨大的语言放到一个地球村落里碰撞着、交融着。在CEO们、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们和孜孜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们纷纷给自己取非常文雅的中文名的同时,为自己取一个洋名,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华人的时尚,这一点在上海表现得尤其明显。
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强势语言是强国的语言。在国际社会中,语言的地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位,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在世界上的影响。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而且也是文化产品最重要的载体。美国传媒业的发达,实际上是借助了英语这一无所不在的渗透。实际上,英语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媒体。而英国在当今世界上能保持与其GDP不相称的影响力,其作为英语的母国的地位功不可没。当今天所有的大国,都把在海外推广本国文化作为其外交的目标之一,而首当其冲的,是推广其语言,因为当你使用一种语言时,实际上就进入了一种能代表思维范式和潜在价值观的话语系统。所以语言的普及,意味着国际社会对其行为和价值观的更广泛的认同,从而能为国家的经济和外交目标服务。
要提高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语权,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学汉语,尊重汉语。
汉语的力量
http://biz.163.com 2005-07-22 10:37:5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由教育部、外交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于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次世界汉语大会主题为“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是中国首次召开的以汉语为主题的国际盛会。
中国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和迅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使许多英文传媒把今年称为“全球化年”。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可谓正逢其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在亚洲,英语一直被称为“机会语言”,只要掌握了流利的英语,求职升迁的机会显然比不懂英语的人多。现在汉语也在成为“机会语言”,因为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市场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汉语也成为越来越多洋人们求职升迁的资本。很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都为员工举办专门的汉语讲座,致使汉语学校“人满为患”。
学汉语最热的,可能是韩国,有近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在中学,选修汉语的学生约有13万人,汉语考试已经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此外,韩国民间有100多个汉语补习班,每年培训学生约20余万人。除了定期的学习,还有更多的人因为公务、商务、旅游或个人兴趣不定期地学习汉语。在美国,汉语已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除了我们13亿的同胞外,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更确切地说,汉语热是“普通话热”,许多过去将英语和广东话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香港商人看到祖国内地源源不断的商机,也在利用周末乐此不疲地学习普通话。
汉语正在塑造着英语。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和发音,甚至表达方式,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英语的表达。我们不止一次在《金融时报》的社论中读到strikeironwhenitishot(趁热打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苦苦思索着中国崛起对于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要想抓住中国现在的机会,展望中国的未来,就不得不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这样说,凡是对中国的崛起不会无动于衷的人,都怀着各种各样感情和动机研究汉语,研究这一语言所承传的博大精深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所规定的中国的未来。连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主笔也规规矩矩地起了个中文名白邦瑞,从中国历史中找到灵感,把当今中国比作“越王勾践”,把美国比作“吴王夫差”。
过去,汉语仅仅是世界上讲的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并不是强势语言。如今,汉语正在抗衡着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之一。与此同时,商业改变世界,商业改变中国,全球性的商业活动中通用的英语,也改变着我们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汉语。英语及其所代表的思维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也进而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全球化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差异如此巨大的语言放到一个地球村落里碰撞着、交融着。在CEO们、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们和孜孜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们纷纷给自己取非常文雅的中文名的同时,为自己取一个洋名,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华人的时尚,这一点在上海表现得尤其明显。
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强势语言是强国的语言。在国际社会中,语言的地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位,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在世界上的影响。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而且也是文化产品最重要的载体。美国传媒业的发达,实际上是借助了英语这一无所不在的渗透。实际上,英语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媒体。而英国在当今世界上能保持与其GDP不相称的影响力,其作为英语的母国的地位功不可没。当今天所有的大国,都把在海外推广本国文化作为其外交的目标之一,而首当其冲的,是推广其语言,因为当你使用一种语言时,实际上就进入了一种能代表思维范式和潜在价值观的话语系统。所以语言的普及,意味着国际社会对其行为和价值观的更广泛的认同,从而能为国家的经济和外交目标服务。
要提高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语权,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学汉语,尊重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