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六:「如果你不是從小學習外語,你永不會熟練掌握其語法。」
這是前一個迷思「外國口音」的更一般版本。這迷思源自Eric Lenneberg在1967年提出的關鍵期假設。
Lenneberg主張一個人的第一語言,必須在發育期前(約12歲)學會。他稱到了發育期後,大腦的神經系統轉變,使人不可能完全學會語言。為了支持他的假設,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些兒童一直與外界隔絕、直到發育期後才接觸第一語言。這些兒童持續犯基本語法錯誤,無論他們花多長時間嘗試學習語言。
關鍵期假設後來推廣到第二/外國語言學習,於是產生出像「如你不在發育期前學會第二/外國語言,你會一直對語法某些部份有問題」等言論。這種言論,使學外語者把種種的缺陷,解釋為神經系統的必然結果,因而使他們不去嘗試改善。
事實:
語法有多熟練,與你獲得多少輸入的關係,大於你從多年幼起步。
以我為例:我生於波蘭,6歲起上英語課。雖然我很年幼就開始(理論上,年幼應容許我學得很快),我從未掌握英語。上了9年的課後,我的語法知識仍極為有限,我仍經常犯上極多錯誤。最後,到我15歲,開始認真學習英語——看書、用SuperMemo、用字典等。
根據眾多語言學家所言,我當時已經過了關鍵期,但你想像到嗎——我開始有出奇的進步。我學得比我小時候快。在兩三年間,我學會近乎母語水準的語法、發音、和詞彙。
今天我的英語已經差不多像母語者一樣好。我的寫作自然並且基本無誤。在練說幾天後,我的口音已和美國母語者的口音無從分辨。這個春天我到加州,遇到的一些人,都無法相信我不是美國土生土長,直到我給他們看我的波蘭護照。
我有時會犯錯(我幾乎每次都留意到),但這不困擾我,因為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天天說英語,錯誤很快會消失。
我現在25歲,我肯定自己還可以掌握另一個歐洲語言,就像我掌握英語一樣。(我對中文或其他非歐洲語言不敢肯定。)以我的經驗,我絕對不認為自己「太老」而吸收不了法語或德語語法的任何部份。
進一步閱讀:
- 此文討論關鍵期假設,給出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證實存在某些人在更年期後開始學外語,而能達到近乎母語的水準。
- 更多關於我的英語和學習歷程